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左手技術 右手商業
時間:2017-04-14
1956年,一群科學家聚集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討論著對于當時的世人而言完全陌生的話題——人工智能。多年以后,這場會議被認定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點。
而此時遠在中國的馬云尚未出生,與人工智能毫無關聯。但61年后,馬云領導的阿里巴巴卻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人工智能領域,阿里巴巴不一定是全球最頂尖的,但在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商業應用結合方面,阿里巴巴當之無愧處于領先地位。
左手技術,右手商業,阿里巴巴將人工智能領域的商業化玩得風生水起。
技術,在低調中前行
相較而言,人們聽到“百度人工智能”的次數,比聽到“阿里人工智能”的頻率要高得多。的確,相對于百度人工智能的高調張揚,阿里人工智能顯得相當低調,并且,阿里人工智能屬于阿里DT體系,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在整個電商網絡下共生。
早在2012年,阿里就開始匯集一批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團隊,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研發,但直至2015年才開始在媒體上“拋頭露面”。當年7月,阿里發布虛擬購物助理機器人“阿里小蜜”;一個月后,阿里推出可視化人工智能平臺 DT PAI;9月,阿里旗下支付寶發布自有智能機器人客服。
進入2016年,人工智能被阿里提升到新高度。在去年8月云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將機器人小AI的名字改為ET,直接用“人工智能”給產品定位。ET基于阿里云強大的計算能力,在多個領域不斷進化,已具備智能語音交互、圖像/視頻識別、交通預測、情感分析等技能。
應該說,ET正在從個體感知向全局智能進化,它的前身小Ai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多積累和實踐,它曾成功預測《我是歌手4》總決賽冠軍得主為李玟而一戰成名。
今年2月,美國權威科學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發布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阿里巴巴的強化學習和刷臉支付兩大突破性人工智能技術成功入選榜單。而在年前,阿里巴巴力壓世界科技巨頭亞馬遜和谷歌,成為奧運頂級贊助商,其中就包含提供人工智能服務。
撫今追昔,馬云還是那個馬云,阿里巴巴卻已經不是那個阿里巴巴了,已實現從電商巨頭向科技巨頭的華麗轉身,而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不以商業為導向的人工智能都是耍流氓
4月2日,深圳再度迎來IT領袖峰會。馬云在峰會上表示,“機器如果做人能夠做好的事情,不算什么。下圍棋打敗了人,只是侮辱了一下人而已。機器要做的是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這才叫本事。”
馬云話語背后的潛臺詞很明確,人工智能不能只是耍酷擺炫,而在于解決商業問題。一切不以商業為導向的人工智能都是耍流氓。
當大多數人激辨人工智能離大規模商業化有多遠時,當業界同行聚焦到“人機大戰”等人工智能帶來的娛樂化和想象時,阿里人工智能跳出實驗室進入商業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人工智能的商業應用有個特點,即從里到外,換言之,先在阿里體系內應用,典型如前文說到的人工智能客服“阿里小蜜”,在每天應對淘寶、天貓等交易平臺上百萬級服務量的情況下,“阿里小蜜”永遠在線、全年無休,平均響應時間不到一秒,智能解決率也已超90%,為天貓淘寶交易量屢創新高立下汗馬功勞。
除了將人工智能應用在自家業務上,阿里還將人工智能對外輸出,應用到社會商業場景之中。去年云棲大會上阿里與杭州聯合推出的城市大腦利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基于對交通環境的感知實時調整信號燈,在杭州蕭山區部分路段的初步試驗中,城市大腦智能調節紅綠燈,車輛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
今年1月,阿里與餓了么合作研發出人工智能ET新的調度引擎。任務訂單不再按照時間排布,而是根據騎手現有任務、路徑重新規劃,結果使得配送路徑更短,配送時間也更快。
以上,只是阿里人工智能對外商業應用所取得的重點進展,但阿里并不滿足此。
今年3月29日,阿里在云棲大會•深圳峰會上發布了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展示了阿里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工業制造領域的宏大遠景。
先說ET醫療大腦。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訓練,ET醫療大腦已具備多項醫療能力,可在患者虛擬助理、醫學影像、精準醫療、藥效挖掘、新藥研發、健康管理等領域承擔醫生助手的角色。其采用深度學習的技術,通過海量的數據作為示例來訓練機器完成特定任務,即由計算機通過學習病例數據來提升醫術。它不單為醫生分擔了工作負荷,診斷的準確率也超出了人類醫生的平均水平。數據顯示,人類醫生的平均準確率為60%-70%,而當下算法的準確率已經達到85%。
在商業應用層面,浙江德尚韻興的科學家利用深度學習處理超聲影像,同時加入旋轉不變性等現代數學的概念,讓系統變得更“聰明”。算法現在被集成到ET醫療大腦當中,并在多家醫院進行試點。借助計算機視覺技術,這套算法可以對甲狀腺B超快速掃描分析,圈出結節區域,并給出良性與惡性的判斷,大大節省了醫生的診斷時間。
ET工業大腦首先瞄準的是中國工廠的良品率目標,它通過分析工業生產中收集的數據,優化機器的產出和減少廢品成本。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中國制造業如果提升1%的良品率,意味著一年可以增加上萬億的利潤。
以個案來看,ET工業大腦入駐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商協鑫光伏的切片生產車間。光伏切片生產有著十分精密的工藝流程:一根僅0.1mm粗細的鋼線不斷摩擦硅錠,最終切出一片片僅0.2mm厚的硅片。車間的濕度、溫度、砂漿上下部溫度、導輪上下部溫度等上千個參數在實時影響著生產。
ET工作的第一步,是將標準化車間所有端口的數據傳入工業大腦,隨后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所有關聯參數進行深度學習計算,精準分析出與良品率最相關的60個關鍵參數,并搭建參數曲線,在生產過程中實時監測和控制變量。通過ET工業大腦的幫助,協鑫光伏的生產良品率已經提升1個百分點,每年可節省上億元的生產成本。
顯然,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阿里人工智能對客戶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據了解,徐工集團、中策橡膠、吉利等制造領域的標桿企業都在積極引入ET工業大腦,投入智能制造的浪潮之中。
ET醫療大腦、ET工業大腦如若大規模應用于商業場景,這將給阿里帶來無窮的想象空間。
寫在最后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人工智能,足以可見國家對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視。根據艾瑞咨詢預計,2020 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 1190 億元,年復合增速約 19.7%;同期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 91 億元,年復合增速超 50%,人工智能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人工智能市場太大了,任何科技巨頭身處其中都不可能閉門造車。阿里顯然深諳此理,在左手技術右手商業的同時,阿里也在不斷打造廣泛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共同塑造起整個商業生態的繁榮。當阿里人工智能在眾多的應用場景得以落地,并吸引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投身到其中時,圍繞人工智能的生態也水到渠成。
當然,人工智能技術終歸以技術為本,再回到技術層面,馬云在前段時間宣布啟動了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將面向未來 20 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將圍繞普惠、可持續新以及健康快樂這個經濟體的三大使命展開技術思考,為服務 20 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阿里人工智能,馬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相關閱讀:
-
分享本文到:
-
關注隨銳:
微信掃描,獲取最新資訊 -
聯系我們: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請與我們聯系:
suiruikeji@suirui.com